從日本看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企業應用現況

隨著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在全球掀起熱潮,日本也開始積極探索這項技術在企業與社會中的應用。然而,日本社會對於 AI 的接受程度、政府政策方向,以及企業導入案例都呈現出自身的特色與挑戰。本文將從日本的發展現況出發,分析生成式 AI 與聊天機器人在日本的企業應用現況,探討政府在推動日本 AI 發展方面的策略(如語言本土化、倫理與安全性),最後提出台灣企業可從中獲得的啟示,助力數位轉型。


日本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使用現況

日本民眾對生成式 AI 工具已有相當程度的認知,但實際使用仍屬於早期階段。一項對 15 ~ 79 歲民眾的調查顯示,約 61% 受訪者聽過生成式 AI,但只有 9% 表示「使用過」這類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使用 ChatGPT 等聊天機器人的人更少,不到十分之一,絕大多數民眾仍在觀望。年輕世代和高收入族群對 AI 接受度較高,而年長者的使用率明顯偏低;例如,20 多歲有兩成左右曾經使用過生成式 AI,相比之下 60 多歲只有約 3%。這反映世代差異之餘,也說明整體社會仍對新技術保持謹慎態度。

造成觀望的原因,部分是對技術的理解不足與潛在風險的顧慮。調查發現近半數日本受訪者坦言對 AI 的相關知識「理解不夠」,是推廣應用的一大門檻。許多人擔心生成式 AI 內容的可靠性、誤資訊,以及「機器會不會取代人類工作」等問題;在年輕族群中,有近四成甚至直言對這種新技術感到莫名的不安。不過,在日常生活領域如家務、交通、行政服務方面,由於已有較多 AI 應用實例,日本民眾反而較能接受AI融入其中。總體而言,日本社會對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呈現「知之者眾,用之者寡」的現況,對新技術既期待又保留,為後續推廣埋下挑戰。


政府政策與本土模型研發

面對全球 AI 浪潮,日本政府近年來加緊制定國家級的 AI 戰略,以促進技術發展同時管控風險。2023 年起,日本政府即著手研擬《 AI 戰略》及相關法規,並計劃在 2025 年制定專門的 AI 法案。該法案將成立由各部會長官組成的統籌機構,制定AI研發與應用的基本計畫,並推出開發與使用指南,以打造既鼓勵創新又顧及安全的法制環境。政府官員強調,日本要成為全球最適合 AI 開發和運用的國家,因此在政策上採取積極但審慎的平衡做法。同時,日本也投入可觀預算扶持 AI 產業。經濟產業省在 2024 年初啟動「生成式 AI 加速器挑戰計畫」(GENIAC),提供新創團隊大量 GPU 算力等資源,提升本土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研發能力。文部科學省亦祭出人才培育獎勵,對從事 AI 研發的頂尖研究人員與學生提供每年數百萬日圓的資助,以壯大本國的 AI 人才庫。這些政策顯示日本政府正積極營造有利於日本 AI 發展的生態系,同時注意立法與指引來確保技術負責任地推進。

在語言與技術本土化方面,日本產官學界也投入研發適合日語環境的生成式 AI 模型。由於日語在語料數量、語法結構上有其特殊性,日本希望打造自有的大型語言模型,以免在英語主導的技術競賽中處於劣勢。例如,日本電信巨頭 NTT 開發了名為「tsuzumi」的大型語言模型,強調日語處理能力世界一流且模型輕量高效,已於 2024 年 3 月開始提供商用服務。NTT 更與醫療、保險等產業合作進行試點,證實本土模型在專業領域應用的可行性。另外,軟銀(SoftBank)行動單位曾表示將研發「日本版ChatGPT」等等同級別的模型。實際上,軟銀近期更與 OpenAI 合資成立「SB OpenAI Japan」,準備為日本企業提供量身打造的生成式 AI 服務。這種國際合作加速了先進模型技術的在地落地,也讓日本企業可及早用上最新的聊天機器人平台。綜合來看,日本在本土模型研發上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扶植國內研發(如 NTT 等公司的努力),另一方面透過合作引進國際尖端技術,確保日語與在地需求能被新一代 AI 系統充分支援。


企業應用實例:客服自動化與生活導覽

日本的大企業對生成式 AI 展現濃厚興趣,許多公司已開始試驗將聊天機器人融入營運以提升效率。據《朝日新聞》調查,超過九成的日本主要企業表示正考慮或已經導入生成式 AI,其中41%已在使用、50%則計畫導入。應用最多的目的包括「提升業務效率」和「文本摘要分析」,有六成以上企業將其用於內部資料整理。此外,多達61%的受訪企業選擇了「聊天機器人」作為重點應用場景,用來自動回覆客戶提問。這顯示客服自動化是日本企業運用生成式 AI 的重要方向,不僅期望節省人力,更希望提供及時且個人化的服務體驗。同樣地,另一份對中小企業的調查則反映出規模較小的企業腳步稍緩:只有約17.3%的日本中小企業目前使用生成式 AI,26.8%正在評估導入,近半數尚無明確計畫。許多中小企業主擔心缺乏 AI 專業人力,以及 AI 內容的準確性與應用場景不明確等問題。即便如此,在已導入的企業中,絕大多數回饋正面,認為 AI 有助於改善業務。整體而言,大企業引領風潮、中小企業觀望學習,是日本企業圈對生成式 AI 的典型態度寫照。

具體案例方面,日本各行各業開始出現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的應用雛形,特別是在客服和導覽服務領域。以交通運輸業為例,東京地鐵(Tokyo Metro)最近宣布引進生成式 AI 技術,升級其客服對話系統。過去東京地鐵官網的聊天機器人只能依據預設 FAQ 回答,難以應付千奇百怪的乘客提問;導入生成式 AI 後,系統將能動態抓取官方資訊並產生回應,大幅擴充機器人可解答的範圍,讓乘客在查詢票務、遺失物品時得到更準確快捷的服務。這被視為日本鐵路業首創的嘗試,預期可提升旅客滿意度並減輕人工客服負擔。

同樣地,在觀光產業上,大阪觀光局已將官方旅遊網站的原有聊天服務,替換為支援 20 種語言的生成式 AI 導覽機器人。這套系統由日本新創與旅遊業者合作開發,能即時回答海內外旅客關於大阪景點、美食的提問,並隨官方資訊更新而自動學習新知。此舉號稱是日本第一個多語言 AI 觀光導覽服務,特別為迎接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的外國旅客而設計。

另外,一些零售與金融企業也開始導入生成式 AI 輔助決策與客服。例如,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導入 AI 助手協助店長進貨決策,以更精確地預測商品需求;住友三井銀行等金融機構則內部部署 AI 聊天工具,協助員工蒐集信息、撰寫文件

這些案例顯示,日本企業正從電商客服、交通導覽、零售管理到內部營運各方面,積極嘗試生成式 AI的落地應用,為未來更全面的數位轉型累積經驗。

東京地鐵的聊天機器人能從內部文件和官方網站資訊中提供更準確的回答。
圖源:東京地鐵

語言本土化、倫理與安全性策略

在推廣生成式 AI 應用的同時,日本也非常注重語言文化的在地化,以及 AI 使用的倫理和安全議題。語言本土化方面,正如前述,日本發展自家模型(如 NTT 的 tsuzumi)來強化日語處理,就是為了確保 AI 能理解日本獨有的語境與表達。許多日本企業偏好導入能「聽得懂」日語細微差別的系統,有些還會在國際模型基礎上微調,以融入敬語等本地特有的語言習慣。此外,軟銀與 OpenAI 的合作也意在推出符合日本市場需求的 AI 代理,可見大型企業希望透過本土化策略,降低語言障礙對聊天機器人效果的影響。這種策略對台灣等非英語市場也具有參考價值:確保 AI 服務貼近在地語言文化,有助於提升用戶體驗和接受度。

至於倫理與安全性,日本政府和企業均採取審慎態度來建立信任框架。許多日本公司在使用生成式 AI 時,擔憂資料外洩、內容失實等風險,因此強調內部管控與指南制定的重要性。調查顯示,在已使用 AI 的日本企業中,目前僅約兩成制定了明確的使用守則,其餘大多還在摸索階段。為此,不少企業呼籲儘快建立內部規範,以釐清若 AI 出錯時的責任歸屬,並處理版權、隱私等法律議題。日本政府也同步展開相關討論,例如發布《知識產權戰略計畫》明確生成式 AI 的版權歸屬問題,強調在促進 AI 發展的同時保障著作權人的權益。此外,有專家建議在推廣初期強調「人機協作」來減輕公眾疑慮——有研究發現,即使是 AI 全自動生成的內容,只要標註有人類參與,往往會獲得更高的信賴評價。這提示企業在導入階段,不妨保留人工審核環節並公開此資訊,以增加使用者對 AI 輸出的信任。總體而言,日本在倫理與安全性的策略是「軟硬並進」:一方面透過政策法規提供原則指引,另一方面鼓勵企業自行建立內控機制和強調人類監督,以降低 AI 應用的負面風險。


生成式 AI 在日本的應用現況與未來展望

整體觀察下來,日本在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的發展正處於從概念驗證走向實務應用的關鍵階段。儘管社會整體對新技術保持審慎態度,但許多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已開始積極導入應用,並取得初步成果。從客服自動化、觀光導覽到內部資料處理等多種場景,日本展現了生成式 AI 的多元實力與實用價值。

其中,語言與文化的本土化是日本在技術布局上的一大特色。面對英語語料主導的全球市場,日本選擇走出自己的路,推動日語語言模型的研發與落地。從 NTT 的 tsuzumi 模型到 SoftBank 與 OpenAI 的在地化合作,日本不僅強化了對本國語境的技術掌握,也為後續應用的精準度與文化適應性建立基礎。

在政策與產業支持方面,日本政府採取「推動創新」與「保障風險」並行的策略。一方面透過算力補助與人才培育計畫扶植新創,另一方面也積極制定 AI 使用指南與即將上路的法規,為整體社會建立信任機制。企業層面則逐漸意識到需建立內部 AI 使用規範,從資訊保護、責任分工到輸出審查等皆加以控管,以因應 AI 內容真偽、法律風險等潛在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導入生成式 AI 的企業中,有高達 86.7% 表示成效正面,顯示技術一旦應用得當,確實能帶來顯著效益,包括提升效率、強化服務與促進創新。

展望未來,隨著大型語言模型技術的進化、日語模型的深化,以及產官學更多跨域合作的展開,生成式 AI 將在日本更多場景中實現規模化落地。而企業也應持續投入學習與準備,讓 AI 真正成為組織成長的助力,而非僅止於話題。在這波 AI 變革中,誰能先理解、先實踐、先掌握,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步。

立即體驗企業級的聊天機器人平台。

引用資料
  1. 科學研究 – 日本年輕人對生成式AI看法不一:十多歲人群的48%認為會搶走人的工作 – 客觀日本
  2. 商業興觀點/迎人工智慧時代 日本面臨三障礙 | 經營管理 | OFF學 | 經濟日報
  3. 政策 – 日本將在本月內確立AI法案,兼顧技術促進與風險管控 – 客觀日本
  4. NTT’s Large Language Model “tsuzumi” is Here! | NTT STORY | NTT
  5. Japan looks to play catch-up on generative AI – The Japan Times
  6. SoftBank, OpenAI unveil Japan AI joint venture | Reuters
  7. Survey: Japan Inc. bullish on AI, already in use at 41% of companies | The Asahi Shimbun
  8. Less than 20% of Japanese firms using generative AI: survey | Kyodo News
  9. Tokyo Metro has adopted Allganize’s generative AI and LLM solutions for customer-facing AI-equipped chatbots and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operations!
  10. Introducing Japan’ First Generative AI-powered Multilingual Chatbot for Tourist Information *1 | The Japan Times
  11. 【AI爭議】日本發布《知識產權戰略計劃2023》 聚焦生成式AI侵權界定


已發佈

分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