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台灣社群媒體版圖變化:LINE、IG 及新興平台對行銷的影響

過去半年的社群媒體和通訊平台市場出現了不少新變化。對行銷人員來說,這不僅僅是各平台用戶數的增減而已,更代表著一些深層次的策略信號:我們該選擇哪些平台管道、如何分配行銷預算、怎麼應對監管風險,以及在使用者注意力四分五裂的時代,如何找到品牌的立足點。下面我們從六個角度,來看看這段時間的趨勢,以及行銷人員可以從中得到的啟發。

巨頭平台依舊稱霸,但用戶成長趨緩

WhatsApp、Messenger、WeChat 這些社群巨頭,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通訊應用。在 2025 年,WhatsApp 每月活躍用戶已經突破 30 億;微信(WeChat)也穩定在約 13.8 億,相較去年只微增約 3%(顯示增長幅度已趨近停滯)。美國市場則以 Facebook Messenger 為主流,其月活躍用戶數約 10 億,也是全球最大的平台之一。在臺灣,本地用戶最常用的是 LINE:每月約 2,200 萬人活躍,相當於全國94%的人口都在用!用戶每天花約一小時在 LINE 上,日均傳送逾 10 億則訊息。可見這些巨頭平台早已深入人們生活。

不過,這些巨頭的用戶成長幾乎到頂了。像微信在中國幾乎每個智慧型手機用戶都註冊了,導致近年用戶量年增長率降到個位數。這些平台的用戶黏著主要來自網路效應(大家都在用,所以你也非用不可)和既有生態圈,而不是靠推出多少創新功能來吸引新用戶。

對行銷人員而言,巨頭平台仍是品牌觸及受眾、做廣告和經營會員的重要基礎建設,絕對不能忽視。但我們也要有心理準備:只依賴這些大型管道的邊際效益正在下降。換句話說,在這些成熟平台投入預算的報酬率會漸漸趨於平穩,難以再爆發式成長。我們應把它們視為「維持基本盤」的必要投資,而不是仰賴其帶來高速增長的引擎。

平台月活躍用戶數 (MAU)主要使用地區 / 特徵在台灣狀況主要使用年齡層
LINE約 2,200 萬(台灣)台灣、日本、泰國;在台滲透率約 94%,幾乎是全民通訊工具主流、必投全齡普及,25–44 為核心
Facebook (含 Messenger)約 30 億(FB 主體) / Messenger 約 10 億全球最廣泛的社群平台;美國、東南亞、拉美特別強勢台灣仍有高滲透,但年輕人使用下降25–44
Instagram約 20 億全球主流影像平台;北美、歐洲、亞洲都盛行在台滲透率高,僅次於 LINE、Facebook;年輕人最愛18–34
WhatsApp約 30 億全球(印度、拉美、歐洲);亞太區滲透率高,但台灣使用率低小眾使用25–44
WeChat約 13.8 億中國大陸及華人社群;支付、生活服務綁定生態圈在台小眾30–49
Telegram約 10 億全球成長快,強調隱私與加密;印度、俄羅斯活躍台灣年輕族群、投資社群愛用18–34
Threads約 3.5 億(Meta 官方數據,2025)北美、歐洲為主;與 Instagram 綁定成長台灣討論度高,但使用深度有限18–34
X(原 Twitter)約 5 億北美、日本為主;政治、即時新聞、KOL 討論集中在台小眾,以媒體人/專業族群為主25–44
TikTok約 17 億(2025 預估)全球短影音主流,美國、東南亞、日本盛行在台滲透率高,年輕族群主力13–29
小紅書 (RED/RedNote)約 3 億+(估,2025)中國為主,國際版 RedNote 在美、台崛起在台逐漸受歡迎,特別是美妝、美食、旅遊族群18–34
BeReal約 2,300 萬(2024 下半年活躍)歐洲、北美年輕人;強調真實、不修飾在台小眾但有話題性16–24

「隱私」與「真實」需求催生的新興平台

在巨頭穩坐江山的同時,一些強調隱私保護真實表現的新平台正吸引特定族群的注意。舉例來說,加密通訊應用 Telegram 用戶數快速攀升,截至 2025 年 3 月已達 10 億月活躍用戶;另一款注重隱私的訊息App: Signal 的用戶量也從 2020 年底的約 2,000 萬,成長到 2024 年時的 7,000~1億之間。許多 Signal 新用戶其實是從 WhatsApp「出走」過去的(因為 WhatsApp 先前的隱私政策風波)。可見相當多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隱私安全,願意為此轉換平台。

另外,以法國年輕族群為主的 BeReal 社群軟體在 2022 年竄紅,就是因為它強調「真實」——每天隨機時間提醒用戶上傳不經修飾的生活照,營造無濾鏡的分享風氣BeReal 在 2022 年短短幾個月內用戶暴增三倍(從約2,160萬月活躍衝到7,350萬。雖然之後熱度下降(2024 年初剩下約2,300萬),但這股「去假照片、展現真實生活」的趨勢,仍代表年輕世代的一種渴望。

行銷挑戰:當人們跑去這些強調隱私、封閉性或真實體驗的平台時,傳統廣告訊息就更難滲透了。例如 Telegram 和 Signal 上根本沒有廣告版位;BeReal 的機制也讓精心包裝的行銷素材失去用武之地。面對這種情況,品牌主只能改變策略:

  • 重視經營社群與用戶參與:不能再只做單向的廣告硬推,而要想辦法融入封閉社群,成為對話的一部分。內容行銷要努力「去廣告化」,用更貼近真實生活、讓人有共鳴的語言與用戶互動。值得注意的是,根據 2024 年的社群內容策略報告調查,「內容真實可信」已是 Z 世代衡量品牌內容的首要特質。如果我們的行銷內容太商業、太不真誠,年輕人一下就跳過去了。
  • 與小眾圈子合作:在隱私導向的平台中,往往聚集著一些有強烈身份認同的利基社群,比如 LGBTQ 社群、大學生校園論壇等等。品牌可以考慮贊助這些圈子的活動、請圈內有影響力的人合作,或者乾脆自己養一個屬於該圈子的社群帳號,用圈內語言跟粉絲交流。透過這種方式「潛入」封閉社群,會比生硬打廣告有效得多。例如,一些品牌會加入 Discord 私密群組提供獨家資訊,或是在 Telegram 開官方頻道分享對用戶有價值的內容,藉此培養忠誠度。

TikTok 遭遇不確定性,替代平台趁勢崛起

在美國,TikTok 因為資安和政策問題被列為禁令對象,一度讓它的市場地位大受影響。結果用戶很快轉向其他平台,像 Clapper、小紅書(RedNote)、Lemon8 這些原本比較小眾的 App,短時間就衝上下載榜。

對台灣的行銷人來說,雖然目前沒有禁 TikTok 的聲音,但這案例很值得借鏡:只要主流平台遇到監管或政策風險,用戶會馬上找替代品。這也提醒品牌不能把重心全壓在單一平台上,而是要隨時留意市場動向,評估哪些新平台有機會冒出來。

以台灣市場來看,LINE、Instagram、Facebook、TikTok 這些當然還是基本盤,但同時也可以開始小規模嘗試 Threads、小紅書,甚至一些剛崛起的 App。這些動作不只是備案,更可能成為下一個流量突破口。

平台美國市場現象對台灣行銷的啟示
Clapper主打無廣告、創作者友善;TikTok 禁令消息一出,下載量飆升至 App Store 社群類第 3 名;一週新增超過 200 萬用戶;甚至出現 #TikTokRefugees 熱潮。在台灣知名度還低,但值得關注 「演算法友善創作者」 的模式。如果 TikTok 在亞洲市場有風吹草動,Clapper 可能成為短影音創作者的新出口。
小紅書 (RED/RedNote)華人圈熱門生活風格平台;禁令討論期間,美國版 RedNote 曾登上 iPhone 免費榜第 1。台灣年輕女性、美妝、旅遊、美食族群已開始使用;生活風格內容適合美妝、零售、餐飲品牌提前布局。
Lemon8ByteDance 旗下產品,結合 Instagram + Pinterest;禁令熱潮時全球下載量單月暴增 150%,美國佔七成以上;支援 TikTok 賬號一鍵轉移。台灣使用規模小,但在時尚、美食、生活風格內容有潛力;品牌可小規模試驗,與 TikTok 同步經營,確保備援。
ThreadsMeta 推出文字社群平台,靠 Instagram 綁定快速累積超過 3 億用戶;部分用戶因 Twitter(X) 爭議轉移。台灣使用深度有限,但媒體人、品牌已有「備胎心態」;可作為品牌聲譽與議題經營的實驗場。雖流量不大,但值得早期觀察。

以上現象是一個典型的「替代效應」:只要市場上一家獨大的平台出現動搖,用戶和內容創作者就會立刻尋找其他可以落腳的地方。對行銷人而言,這帶來幾點啟示:

  • 分散風險:千萬不要把影音內容的佈局全部押在 TikTok 上。萬一哪天它真的在某些市場被封禁,或是演算法改版導致觸及驟減,你的品牌觸角可能瞬間「斷線」。多平台經營是必要的避險措施,哪怕目前其他平台流量遠不如 TikTok,也該提早經營。
  • 提前試水新平台:像前面提到的 Clapper、RedNote、Lemon8,現在用戶規模都還不算大,而且未必長久。但行銷人應該願意拿出一小部分實驗預算,去嘗試在這些新興平台上運作看看。提早卡位的好處是,成本低、競爭者少,一旦其中某個平台日後爆紅,品牌就能順勢收割第一波流量紅利。事實上,很多早期進駐 TikTok 的創作者和品牌都嘗到了甜頭——在競爭尚小時演算法特別照顧,新內容更容易被大量推薦,粉絲增長遠比晚進場時來得快。
  • 動態調整投入:對這些前途未卜的平台,我們應該保持「小額下注,機動調整」的策略。一開始只投入可控的資源測試成效,觀察平台用戶是否跟品牌調性契合。如果發現哪個平台開始有長遠價值,再逐步追加投入;反之,若證明只是曇花一現,也不至於傷筋動骨。

垂直社群:小而美的精準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這半年也冒出了一些專注特定族群或興趣的垂直型社群平台。它們的用戶規模可能不大,但精準度極高、社群黏著度強,能帶來與核心用戶深度互動的機會。例如:

平台平台特徵行銷啟示
Jagat主打即時互動地圖,朋友可分享位置與動態,鼓勵線下約見;2023 年 3 月於印尼/新加坡上線,不到一年突破 1,000 萬用戶85% 為 Z 世代,流行橫跨亞洲與歐洲。強調「真實連結」與「地理位置」,適合體驗式行銷,例如活動打卡、線下聚會、O2O 活動推廣,品牌能藉此拉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
Fizz美國大學生創立的 校園匿名社群,已進駐超過 400 所大學;用戶透過匿名爆料、討論校園話題形成高互動氛圍。學生族群對廣告敏感,品牌若能以「學長姐/同學」身份融入,提供生活資訊或舉辦校園活動,有機會培養 Z 世代對品牌的早期好感。
HeeSay面向 LGBTQ+ 的社交與交友平台,提供文字、語音、影音聊天;全球用戶超過 4,000 萬,為該族群最熱門應用之一。適合推廣支持多元平權、包容價值的品牌;能精準觸及 LGBTQ 消費族群,並展現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友善態度。

這些垂直平台雖然面向的族群不一樣,但有個共同特徵:用戶對自己圈子的認同感很強,參與度也高。對行銷來說,這裡面有幾個值得注意的方向。

首先,族群契合度比規模更重要。與其花錢打給一大堆不一定有興趣的人,不如先確認品牌真正想要打動的是哪一群。比方說,運動服飾品牌與其在泛用社群平台撒大錢下廣告,不如專心經營健身社團或健身 App;遊戲設備廠商如果把預算投入在遊戲直播平台或專門的 Gamer 社群,往往會比在 Facebook 上廣撒網更有效。

再來,思維要從「廣告」轉成「參與」。在小眾社群裡,硬推廣告常常會被排斥,反而是用「我能為這個圈子帶來什麼」的角度,才會被接受。像是贊助社群活動(同志遊行、學生工作坊)、推出專屬互動內容(限定貼圖、AR 濾鏡),甚至邀請用戶一起共創產品點子,這些參與感的做法,比單純的廣告更容易贏得信任。

最後,早期進駐往往是最大的紅利。新興平台一開始競爭者少,品牌聲音自然更容易被看見,加上平台本身也很願意幫助優質內容擴散,效果往往超乎預期。TikTok 就是個例子,早期進場的人享受過演算法的「寵愛」,等到大家都湧進來,已經要多花好幾倍的資源才能追上。

行銷決策者現在該思考的核心問題

綜合以上趨勢,行銷團隊在制定未來策略時,可以自問幾個關鍵問題:

檢核項目要思考的問題自我評估
預算分配在 LINE、Facebook、Instagram 這些基本盤之外,是否有撥出實驗性預算去嘗試新興平台?比例多大才合理?即使沒有產出,對整體業績能否承受?☐ 已規劃 ☐ 待評估 ☐ 未規劃
品牌調性匹配我們的品牌形象,是否適合在這些新平台出現?BeReal 主打真實、NoPlace 偏向復古文字交流、小紅書強調生活風格。這些定位與我們契合嗎?☐ 契合 ☐ 部分契合 ☐ 不契合
短期 vs. 長期哪些平台只是短期流量紅利(如 TikTok 替代品),哪些能累積成長期資產(如官方社團、第一方數據社群)?我們有分清楚戰術與策略嗎?☐ 已分清楚 ☐ 模糊 ☐ 未規劃
政策風險除了 TikTok,是否還有其他平台可能受監管?若 Facebook、YouTube 未來受限,我們有備用方案嗎?是否已經思考「萬一某平台說再見」的應對?☐ 已準備 ☐ 部分準備 ☐ 未準備
年齡層分布各平台的主力年齡層是否和品牌目標族群重疊?例如 TikTok 偏 13–29 歲、LINE 涵蓋全齡、IG 偏年輕、FB 偏 30+。我們是否做過受眾交叉比對?☐ 已比對 ☐ 部分了解 ☐ 未分析
內容型態適配我們的內容形式(影音、圖文、長文、即時互動)是否適合該平台?例如短影音在 TikTok 成效佳,但在 Threads 或 BeReal 未必有效。☐ 已規劃 ☐ 部分規劃 ☐ 未規劃
競品觀察競爭品牌是否已經在新平台有佈局?我們是否要跟進或差異化?☐ 已追蹤 ☐ 偶爾追蹤 ☐ 未追蹤

穩健築基石,前瞻抓契機

回顧 2025 上半年,其實已經能看出一個很明顯的趨勢:社群媒體的版圖會同時存在「老牌穩定型」跟「新興爆發型」。對行銷人來說,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兩邊都要兼顧。

一方面,還是得在 Facebook、YouTube、LINE 這些大平台上紮穩腳步,因為它們就是主流觀眾的日常,少了這塊等於少了地基。另一方面,也不能錯過新興平台或小眾社群的風口,要用小規模的嘗試去測水溫,一旦發現有潛力變成下一個流量重心,就要果斷加碼。至於內容方向,更需要對準年輕世代的口味——真誠、有趣、能互動,比起硬塞廣告,這樣才有機會被喜歡。

當然,風險控管也得提前想好。政策變動、隱私爭議或法規更新,都可能讓某個平台一夕之間失去價值,所以隨時盯緊國內外的政策走向,才不會把籃子放在一個隨時會破的地方。

換句話說,行銷早就不只是「去哪裡下廣告」的問題,而是怎麼提早佈局、同時抓住穩定跟變動兩端。能做到這點,品牌在下一波社群變化裡才有機會站穩。


參考資料


已發佈

分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