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 LINE 官方帳號封鎖率

台灣品牌幾乎都在用 LINE 和顧客保持聯繫。從餐飲、零售到診所、補習班,大家都在發訊息、送優惠、做活動。加好友不難,難的是怎麼讓人願意留下來。

封鎖率那個百分比,看起來只是數字,實際上卻是品牌經營體質的照妖鏡。它在提醒我們:內容講的對不對?推播節奏有沒有太快?訊息送給對的人了嗎?

很多團隊以為封鎖是用戶的問題,其實更多時候是策略沒有對準。
當內容無感、頻率過密、分眾不清,哪怕一開始吸進來再多好友,也撐不久。反過來說,如果你能掌握封鎖率背後的訊號,就能更快修正方向,讓 LINE 變成一個真正有價值的顧客互動管道,而不是訊息轟炸的工具。


先弄清楚你在看什麼數字

封鎖率這件事其實不複雜,它就是在某段期間內,有多少人把你的帳號封鎖,再除以那段時間的總好友數。算式很簡單:
封鎖率(%)=被封鎖人數 ÷ 好友總數 × 100

舉例來說,假設你的 LINE 官方帳號有 300 位好友,其中有 100 人封鎖你,那封鎖率就是約 100 ÷ 300 × 100 = 33%

建議用「月」為單位來看趨勢,比較能看出長期變化。因為在活動或檔期期間,好友變動會比較劇烈,若不註記那些時間點,容易誤以為封鎖率突然暴增。

一般來說,多數品牌的封鎖率會落在 20~30%。如果你能維持在 10% 以下,代表內容、頻率、分眾策略配合得不錯;但如果經常飆到 40% 以上,就該回頭檢查資料,別用猜的。
是活動流量太多?還是推播太密?用數據比對,才能找到真正的問題。

最後,解讀指標要有順序。先看好友總數是不是穩定成長(也就是「淨變動」),再看封鎖率曲線有沒有明顯上升,最後交叉比對點擊率、到站率、甚至下單率。只盯著一個數字看,很容易被表象誤導。


要知道自己帳號的封鎖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到 LINE 官方帳號後台 看。登入後,在左側選單點開「分析」,再選「好友」,你就能看到幾個關鍵數字:

  • 已新增好友:目前帳號的總好友數
  • 被封鎖:封鎖你的人數

用這兩個數據就能算出封鎖率。

不過,算出來一次不代表就結束。這個數字要長期追蹤,才看得出趨勢。建議至少每月檢查一次,或在每次大型活動後比對看看。

如果有某一週封鎖率突然飆高,先別慌,回頭看看那週是不是有做活動、發優惠、或加碼推播。
若你一直維持固定頻率,但封鎖率卻慢慢升高,那大多是內容老化或分眾不準;再觀察一下點擊率是否也同步下降,通常會對得上。
至於點擊率正常、封鎖率卻偏高的狀況,八成是發太頻或時間點不對。先把頻率降下來,再試著換個時段發送。


為什麼大家會封鎖

要把封鎖率降下來,關鍵不是多發幾次訊息,而是真正理解使用者為什麼想留下來、又為什麼會離開
你推播的方式,會決定對方覺得那是一則「有用的提醒」,還是「不必要的干擾」。

多數封鎖狀況,其實都逃不出三種情形:

第一,內容沒打中。
很多品牌以為只要「有發」就好,但問題是內容老是在講同一件事。餐飲品牌一週三次都在丟菜單,或電商一口氣塞滿商品圖,用戶自然滑掉。內容要能讓人覺得「這封訊息是為我而發」,而不是公版廣告。

第二,頻率太密。
LINE 是私領域,大家對推播的容忍度很低。每天一到兩則群發,看在用戶眼裡就是打擾。就算內容再有價值,太頻繁也會讓人反感。先讓節奏穩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第三,流量本身就短命。
有些人只是為了優惠券、抽獎活動才加好友,任務達成就走。這類「誘因型流量」本來就不長久。如果帳號主要靠這種方式拉人,封鎖率高是正常現象。重點不是追數量,而是提高留下來的人比例。


先修可控因子,再處理來源

降低封鎖率,核心就是兩件事:訊息要對人、節奏要穩。
很多帳號封鎖率高,並不是因為內容不好,而是推錯人、發太多。

先講「分眾」。不用一開始就切得很細,只要把不該收到的人排掉,封鎖率就會立刻改善。最基本可以從三個方向切入:

  • 基本屬性:像地區、性別、年齡帶,這些能快速篩掉明顯不相關的受眾;
  • 行為差異:有點擊、有下單、只瀏覽的人,其實要收到的內容不一樣;
  • 內容偏好:從用戶平常點什麼分類,就能大致知道他關心哪一類商品。
    這樣切完,發出去的訊息才不會浪費,也比較不會惹人煩。

接著是「頻率」。這點很多品牌都太急。LINE 是生活場域的一部分,不是廣告看板。多數 B2C 帳號一週一到兩則就夠了。
檔期要加速沒問題,但請設定時間和分眾,活動結束就回到原本節奏。長期穩定,比短期猛攻更能拉住用戶。

再來是「內容」。一則訊息只該做一件事:要人點擊、要他領券、或要他預約,三擇一就好。圖文要短,主圖講重點,一句賣點搭一個按鈕。別在 LINE 裡寫長篇內容,沒有人會看。先讓人秒懂,再把細節放到落地頁,轉換率會高很多。

最後,談談「流量來源」。活動導進來的人不一定是壞流量,但入口要說清楚:加入好友之後會收到什麼、多久發一次訊息。這樣留下來的人,心理預期比較穩。
實體門市掃碼的流量通常品質最好,因為是有實際接觸過品牌的顧客。建議把「加好友後的第一則訊息」設計好,直接給福利、清楚介紹服務或常見問題,讓人覺得這個帳號值得留下。


① 把通知頻率抓對,才不會越發越被封

接下來要想的,是「多久發一次訊息比較剛好」。這題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因為不同產業、不同目的,節奏都不一樣。但原則很簡單:太久不出現,大家會忘了你;太常出現,大家會受不了你。

實務上,多數品牌帳號其實沒有那麼勤快發文。平均大概是一個月 2 到 4 次,也就是每週一次左右。這個頻率對大部分產業來說,是一個安全的起點。

建議你一開始先用這個節奏跑幾週,觀察開啟率與封鎖率的變化。如果開啟率穩、封鎖率沒升,就可以再微調頻率,或針對分眾多做幾組測試。但如果封鎖率開始上升,就代表節奏太密,該收一點。

關鍵不是「發多寡」,而是「每次發出去,都要值得被打開」。頻率的最佳點,不是算出來的,是從用戶反應慢慢調出來的。


② 打造第一印象:問候訊息要有溫度,也要講重點

使用者加好友後看到的第一則訊息,其實就是他對品牌的第一印象。這封問候訊息的內容,會決定他覺得「這帳號值得留下」還是「先封鎖再說」。

最有效的做法,是一開始就講清楚三件事:你會發什麼、多久發一次、留下來能得到什麼。
例如:

  • 「每月 18 號會發給好友專屬優惠券」
  • 「每週三更新產品資訊」
  • 「每月兩次分享生活小技巧或專欄」

讓使用者能預期未來會收到什麼類型的內容,也能判斷這帳號對他有沒有價值。只要他知道自己留下來是「有好處的」,封鎖的機率自然就會下降。


③ 不只發訊息:讓帳號變成好用的工具

除了推播內容,其實 LINE 官方帳號還有很多互動功能可以強化留存。
像是圖文選單、輪播訊息、影像地圖等這些,都能讓帳號變成一個「好用的服務系統」,而不只是發廣告。

舉幾個例子:

  • 圖文選單 可以放常用連結,讓顧客一鍵預約、查菜單、看門市。
  • 輪播訊息 可以一次展示多項內容,但不會讓畫面太擠。

當使用者覺得這個帳號「好用又方便」,就不太會想封鎖。這種價值感,不只是內容帶來的,而是整個互動體驗。

把封鎖率當成回饋,而不是壓力

講了這麼多降低封鎖率的方法,也要說清楚一件事:封鎖本身不一定是壞事。
有些人只是為了拿優惠、抽獎、或體驗活動才加好友。任務結束後離開,這是正常現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能幫你「自動清掉」不活躍的名單。

真正要關心的,是留下來的這群人,他們有沒有持續對品牌感興趣,覺得每次收到訊息都還有價值。
所以除了封鎖率,開啟率、點擊率、轉換率(像是下單或影片觀看次數)也都該一起看。這些數據才真正反映出「內容有沒有被看見、訊息有沒有被採納」。

經營 LINE 帳號的目標,從來不是「發得少」或「讓封鎖率歸零」,而是要做到:只發對的內容、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當分眾夠準、頻率踩穩、內容講重點,數字會自己說話。你會看到封鎖率穩定下降,互動率緩緩上升。

等這個節奏跑順了,再去規劃節慶檔期或活動加速。這樣的帳號經營方式,才是長期能撐、能轉換、也能被信任的。


已發佈

分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