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穩定聊天機器人流程:三大設計心法

第一次打開聊天機器人流程設計介面時,很多人都會迫不及待開始拉節點、連線、加條件,看起來像在拼樂高一樣。
但做著做著就會發現,流程愈拉愈長,邏輯愈來愈亂,突然某個地方卡住、資料沒傳過去、機器人不回應,整個流程就像迷宮一樣難找問題。

這篇文章不打算教你「怎麼用功能」,而是想分享流程設計真正的思考方式:該怎麼在開始動手前就想清楚結構、怎麼拆成幾個清楚的步驟、又該怎麼在出錯時快速找到原因。只要掌握這幾個重點,你就能打造出穩定又好維護的聊天機器人流程,讓系統不只是能動,而是能長期穩定地運作。

一、先想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

很多新手打開流程編輯器後,第一反應都是:「我先試著拉拉看!」
但真正做過的人都知道,沒有先畫草圖的流程,很容易越做越亂,節點多到找不到邏輯,判斷條件交錯、資料不知傳去哪裡。

所以,最聰明的做法其實是:先停一下,先想、再畫,再動手。以下三件事是每個穩定流程的基礎:

① 目的:你到底要自動化什麼?

先用一句話講清楚自己的目標。
是要收集聯絡資訊?還是要引導填單、查訂單、預約?或是單純想減少真人客服的工作量

很多人流程會亂,都是因為目標不夠明確。目的不清楚,後面所有判斷與資料欄位都會長歪。如果一開始不知道這條流程要幫誰、解決什麼問題,設計出來的分支幾乎都會重疊或衝突。

② 對話階段:把流程切成幾個明確的段落

不要一次想完整個對話。
建議把流程切成四到五個階段,每段只解決一件事:

開場問候 → 收集資訊 → 條件分流 → 例外處理(fallback)→ 結尾

舉個情境例子
假設你經營的是線上家教平台,流程可以這樣切:

  • 開場:辨識使用者是不是第一次進來
  • 收集:詢問科目與預算
  • 分流:根據平日/假日、白天/晚上時段,挑出可排課老師
  • 例外:如果使用者亂輸入,就回到「詢問科目」的節點
  • 結尾:成功建立需求單或轉接真人客服

這樣拆完,你會發現每個區段的邏輯都變清楚,也比較容易測試。

③ 資料流向:資料從哪來、要送去哪?

流程跑起來不只是對話,其實是在處理資料。
很多人設計流程時只注意到「對話順不順」,但其實聊天機器人背後真正的核心,是在處理資料
每一次使用者輸入、每一個節點的執行,都是一段小小的資料流動。

所以在動手拉節點前,建議先花一點時間想清楚整個「資料旅程」。問自己幾個關鍵問題:

  1. 這段流程會產生哪些資料?
  2. 這些資料要存去哪裡?
  3. 接下來的哪個步驟會再用到?

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後,你會發現流程邏輯變得更有方向,不再只是「訊息接著訊息」,而是有脈絡、有結構的資訊傳遞。

如果怕腦中想像太抽象,可以簡單畫成方塊圖:

這樣不僅能幫你在設計階段就看出「資料流向」是否合理,也能在除錯時快速判斷是哪一段斷線。畢竟,流程穩不穩,往往取決於你能不能看懂資料怎麼流動。


二、設計時常見的盲點與注意事項

① 流程太長、太複雜

有時候一個流程越做越長,節點一路疊到畫面外還沒結束。主線上不只在跑正常邏輯,還要同時處理錯誤、例外、重試,看起來像是一條萬用道路,但實際上誰都不敢動。
每次只要多加一個節點,就得擔心牽一髮動全身,這種「越改越怕」的感覺,其實很多人都遇過。

造成這種狀況的關鍵原因是:把主要任務和例外狀況混在同一條線上。
當主線要同時顧慮成功、失敗、逾時、格式錯誤這些狀況時,整個流程就會變得又長又亂,每一節都在「試著包山包海」。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把流程想成幾個「模組」:

  • 模組 A:身份辨識與開場
  • 模組 B:資料收集(例如姓名、Email 等)
  • 模組 C:條件分流(營業時間、會員等級、地區差異)
  • 模組 D:例外處理(無法辨識、超時、API 錯誤)

主線只要專心跑主要任務就好,遇到特殊情況就跳出去,交給對應的例外模組處理。
在系統裡,你可以用「離開」、「動作」中的部分方式把流程導向另一段,例如「前往模組腳本」、「前往其他腳本」處理完後再回到主線的下一個里程碑。

這樣設計有兩個好處:
第一,主線變短了,通常壓在 10~15 個節點內就能完整執行。
第二,每個模組都能獨立維護,錯誤發生時更容易判斷是主流程壞了,還是例外邏輯沒接好。

還有一個小技巧:
如果你發現畫面上連線開始像蜘蛛網,通常代表該段邏輯太複雜,應該切出去做成子流程。
別硬讓所有分支都擠在同一條線上,清爽的流程,不只看得懂,也改得動。


② 缺乏「預設路徑」(fallback)

有時候流程看起來沒錯,但使用者一輸入奇怪的內容,機器人就當機不理。
更慘的是,同樣的問題第二次被問,流程竟然跑到另一條分支去。這類情況其實非常常見,原因只有一個:流程只處理了「你預期會發生的情況」,卻沒有為「其他所有情況」準備退路。

換句話說,你的流程沒有「安全出口」。

最穩定的流程,通常都會設一條專門接住例外輸入的「fallback 路線」。
做法其實很簡單:每個重要判斷後,都加一個「不符合條件」的分支,讓使用者即使輸入了奇怪的東西,流程也能優雅地回應。
在我們的系統裡,可以用「顧客訊息符合」節點搭配「任何訊息都符合時」的設定,作為一條專門的 fallback 分支。

而這條分支不該只是冷冰冰地說「我聽不懂」,一個設計良好的 fallback,應該包含三個部分:

  1. 提示 – 告訴使用者你沒理解,例如:「我沒太懂你的意思。」
  2. 引導 – 給明確的可選方向:「你可以試試輸入『報價』或『客服』。」
  3. 下一步 – 幫使用者回到主線:「我先幫你帶回主選單。」

這三句話分別對應三個節點:「傳送訊息」→「顧客訊息符合」→(再等待輸入)。
當使用者重新輸入內容時,流程就能再次回到正軌。

如果想讓這段更聰明一點,可以再加上重試次數機制。每當觸發 fallback,就用「設定變數」節點累計 fallback_retry_count;超過兩次,就自動轉真人客服或改走「精簡表單」路線,幫使用者快速結案。

最後再提醒一個關鍵觀念:fallback 不是道歉,而是引導。它是整個流程的最後一道使用者體驗,不應該只是補救,而是讓錯誤輸入仍能被善待。


③ 判斷層級太深

流程越寫越大之後,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判斷太深」。
你可能看過這種畫面:巢狀條件三層、四層,改一個判斷就得從最上游一路檢查下來;或是一串又長又複雜的正則表達式,沒人敢動,因為誰也說不清那一坨到底在判什麼。更糟的是,同樣的條件還在不同地方重複好幾次。

這類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是把「辨識」和「行動」混在同一個判斷裡。每次都直接比對字串、硬塞邏輯,導致流程既難讀又難改。

要讓結構變乾淨,有幾個實用的調整方向,這邊提供一個範例:

  1. 首先,先正規化,再判斷(Normalize → Route)。
    在開始分支之前,先用一個「顧客訊息符合」節點,先把各種輸入整理成清楚的「意圖(intent)」──
    比方說 quotesupportunknown 三種。
    接下來的條件判斷就只要看 intent 這個變數,不用再一條條比對字串。
  2. 接著,利用狀態變數(stage)把分支扁平化。
    當使用者完成某個步驟後,就用「設定訊息變數」記錄當前階段,例如 stage = 'collected_email'
    後續的節點只要依據 stage 判斷要去哪裡,而不必重新檢查之前所有條件。
  3. 另外,可以在流程最前面設幾個「守門員(Guard)」──
    專門用來攔截需要特別處理的情況,例如資料缺漏、非營業時間、或權限不足。
    只要不符合條件,就提早跳到例外處理,別讓後面邏輯白跑。
  4. 最後,別再用超長正則式折磨自己。
    如果可以,把常用關鍵詞整理成字典表(例如 ['報價','估價','價錢'] → intent='quote')。這樣以後要調整判斷條件,只要改字庫,不用動整個流程。

簡單來說,就是讓流程的思考變「單層」:前面先辨識意圖,後面再決定動作。

當你開始這樣設計後,不只條件變少、邏輯更清楚,連團隊協作都會輕鬆很多。


➃ 忘了驗收標準

有時候流程做到一個階段,大家都覺得「差不多可以上線了」。但真正要問:「這條流程算成功嗎?」往往沒人答得出來。結果一上線,團隊各自調整細節,兩週後流程長出第二顆「分支怪」──每個人都在修自己的版本,卻沒人知道哪個才是正式的。

這種狀況,其實不是誰粗心,而是少了明確的驗收標準與健康指標。在流程上線前,建議先寫一份簡單的「驗收清單」。不用太長,但每項都要能被驗證:

  • 主要用例能順利跑通(也就是俗稱的 happy path)。
  • 常見錯誤都有 fallback,至少兩種例外情況要能安全處理。
  • 錯誤時會留下 debug 訊息,可透過「傳送訊息」節點用筆記類型留下紀錄。
  • 轉真人前資料齊全,包含姓名、聯絡方式與需求摘要,避免客服接到不完整的會話。

等流程穩定上線後,也別放著不管。可以設三個簡單的「健康指標」定期追蹤:

  1. 平均分支深度(建議維持在 2 層以內)
  2. fallback 次數與會話比例(太高代表使用者常卡關)
  3. 轉真人比率(如果過高,可能是自動化邏輯不夠明確)

這些數字不只是維運參考,更能幫助你看出哪裡需要優化。好的流程不是寫完就結束,而是能持續被檢視、被修正,久了它會越來越穩,團隊也能用更有共識的方式去擴充。


三、如何有效排錯與測試流程

排錯最花時間的不是修 bug,而是找出 bug 在哪。以下這套方法,能讓你更快定位問題。

① 用「筆記訊息」觀察流程狀態

很多人一遇到流程錯誤,第一反應都是:「是不是節點壞了?」但真實情況通常不是節點出問題,而是資料沒有照你想的那樣傳遞。這時候,比起重新拉流程或重設條件,最簡單也最有效的做法,其實是加上幾個「筆記訊息」。

在關鍵節點插入一段 debug 訊息,印出目前的變數值,就像在流程裡放了幾個「觀察窗」,可以清楚看到資料當下的狀態。

這個方法樸實無華,但幾乎百發百中。

實際做法

在你想檢查的節點前或後,加上一個「發送訊息」節點,
訊息內容建議保持統一格式,例如:

這樣一看就能知道目前的意圖(intent)、使用者最後輸入(last_message)、以及流程進行到哪個階段(stage)。
記得選筆記內部可見訊息,這樣在測試時這些 debug 訊息不會被真的發給使用者。

什麼時候最該用

  • 條件判斷前:先看變數是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值。很多判斷錯誤都只是大小寫不同或字串裡多了空白。
  • 外部 API 回來之後:檢查回傳資料是否完整、有沒有錯誤碼或空資料。
  • 例: DEBUG | api_status={{response.status}} | payload={{response.data}}
  • 轉接真人前:確認必填欄位(姓名、電話、Email)都正確記錄,避免客服接到半套資料。

為什麼這樣做這麼有用

因為 debug 訊息能讓你即時看到流程的真實狀態。流程越複雜,越不能靠猜。只要在幾個關鍵節點插上「筆記訊息」,就能明確知道資料流到哪、哪一步開始不對,立刻縮小排查範圍。

當 debug 節點印出的變數是空的或格式錯誤,你就能馬上知道,是哪一步漏傳資料、或是哪個條件沒成立。

進階做法:建立固定的 Debug 節點模板

如果常需要除錯,不妨建立一個專用的 Debug 流程:

每次只要經過子腳本,貼到要觀察的位置,再改一兩個變數名稱就能用。這樣不但省時間,也能保持每份除錯紀錄格式一致。

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很多有經驗的流程設計者都靠它救過無數次。記住一句話:當你看見資料,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② 善用「模擬測試」或「假輸入」

很很多人排錯時會直接在正式對話裡亂測,輸入一堆「asdasdas」或「test」之類的字,結果畫面被訊息塞滿、資料混亂不堪,反而更難看出哪裡出問題。

其實有更好的做法,先用「模擬測試」功能。它能讓你在不打擾真實使用者的情況下,直接驗證流程邏輯是不是跑得正確。

你可以先在流程起始事件設定一組假輸入,像「報價」或「客服」這類常見指令,然後啟用「逐步執行」模式,讓系統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地跑。每經過一步,就看一下輸入與輸出是否如預期。

如果流程有很多分支,也不用一次全部測完。先暫時關掉其他路線,只跑其中一條,確認節點順序和資料傳遞沒問題就好。測完後再打開執行紀錄,檢查每個節點的變數值與執行時間,哪裡異常、哪裡停了下來,一眼就能看出。

模擬測試的最大好處,是讓你在「可控環境」下觀察流程行為,不必依賴真實輸入、也不會打亂正式對話。只要每次修改流程後都用假資料跑一遍,就能在上線前抓掉絕大多數錯誤,讓整個系統跑得更穩。

③ 先做「精簡版測試流程」,驗證核心邏輯

當流程變得太複雜時,錯誤就像藏在迷宮裡一樣難找。這時與其在那條巨大的主流程裡亂挖,不如先切出一小段「能跑、看得懂、好修改」的測試流程。

這個「精簡版流程」的目的不是取代主線,而是幫你確認幾個最關鍵的基礎功能:
事件(等待輸入)有沒有準確觸發?條件分流是不是照邏輯走?變數有沒有被正確記錄?fallback 能不能在出錯時順利接住例外?

做法很簡單:
先保留最小必要的步驟,像是「開場 → 等輸入 → 分流 → 結束」。在幾個關鍵節點加上一則 debug 筆記(type=note),印出像 intentlast_message 這類變數,觀察它們是不是如預期變化。

只要這段小流程能跑通,你就能確定整個邏輯骨架沒問題。接下來再把這份「驗證過的核心」接回正式流程,一步步擴充,錯誤自然會少很多,也不會陷入「改哪都壞」的惡性循環。

④ 分段驗證,每加一段就先測一次

很多人設計流程時,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一口氣拉太多節點再測」。結果一按執行,錯誤訊息滿天飛,哪裡出問題完全看不出來。

更穩定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分段驗證。每新增一兩個節點,就先跑一次測試。確認這段邏輯沒問題,再往下接下一段。聽起來慢,但實際上會省下你非常多時間。

這樣做有幾個明顯好處:

  1. 首先,問題更容易鎖定。
    如果流程突然跑不動,只要回頭看最近新增的那幾步,就能很快找出是哪裡出錯。
  2. 其次,錯誤的成本更低。
    小範圍的錯誤比較好修,不需要整條流程重跑,也不怕前面已經正常的部分被牽連。
  3. 最後,測試節奏會變得更有效率。
    分段測試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幫自己逐步除錯。你會更清楚每個節點的輸入與輸出,也更容易察覺資料在哪個階段被改壞或中斷。

這種「邊做邊驗證」的習慣,乍看慢,其實是最快的修法。
因為等到流程變得龐大又錯亂時,你會發現能早一步發現錯誤,就省掉十倍的時間。

⑤ 外部 API 的排錯:先脫離流程做獨立測試

有時流程怎麼跑都不對,看起來像是哪個節點壞掉,但真正的兇手往往不是流程本身,而是外部 API
常見狀況包括:請求格式錯誤、金鑰過期、權限不足,或對方伺服器臨時不穩。

這種情況下,與其一直在流程裡反覆重跑,不如先脫離流程,單獨測 API。這樣你能快速判斷問題到底是連線錯、資料錯,還是對方服務本身出問題。

第一步,先檢查請求內容。
看看網址是不是多了一個斜線、金鑰有沒有失效、授權是不是還有效,再確認傳送資料的格式(例如 JSON、表單欄位、大小寫)都符合 API 要求。這些看似小細節,其實是最常造成「流程跑不動」的主因。

接著,直接發送一次測試請求。如果你的系統有內建的 API 測試工具或模擬模式,可以在那裡直接輸入相同參數試跑一遍。

別小看這一步。
只要先把外部 API 的問題釐清,後面流程的除錯速度幾乎會快一倍。因為當你知道「資料沒回來」不是流程錯,而是 API 出包時,就能省下大量無謂的重測與猜測。


穩定流程,來自清楚邏輯與好習慣

表面上我們都在拉節點、串 API,但真正決定一個聊天機器人品質的,不是用了多少功能,而是流程邏輯是否清楚、使用者體驗是否順暢

只要在開始前先釐清目的,想清楚資料怎麼流、每一段要解決什麼問題,再配合幾個好習,像是用筆記訊息觀察變數、用模擬資料跑單一路徑、先建立精簡版測試流程再慢慢擴充,你的機器人就會越跑越穩,也越容易維護。

流程設計其實不只是拼積木,它更像是一種「思考的訓練」。從今天開始,不妨先挑一個小目標練手,讓它先跑順、跑穩,再一段一段堆出完整的使用者旅程。


已發佈

分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