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度:電商的隱形戰場

當廣告費用越來越貴,新客已經不是唯一解方

現在要在網路上找到新客,成本比以往都高。根據 Envive 的統計,重複消費的客戶佔企業營收的大約 65%,而把顧客保留率(retention)提高 5%,利潤可以提升 25% 到 95%。這不只是 Envive 的看法,DemandSage 的報告也顯示類似範圍。 (envive

而在新客與舊客的花費差距上,BIA Advisory 的分析披露:回頭客平均比新客多花 67%,同時獲取一個新客的成本,可能是維繫一個舊客的五倍到十倍。 (business

換句話說,如果你每投入 100 元在拉新上,很可能只有少部分會回報;但把這 100 元用在讓已來過你店的人留下來與回購,回報率會成倍上升。這些數字警告我們:若品牌還只把重心放在新客,不只花費高,也容易陷入「促銷打到疲乏卻效果越來越差」的狀態。


台灣市場:促銷戰火熱,忠誠卻跟不上

台灣電商市場在 2025 年的估值大約 USD 50 億 左右(Mordor Intelligence 預測),年複合成長率大致 6.7–7.9%。雖然這樣的成長看起來穩健,但很多品牌仍舊依賴「打折、滿額、免運」這樣的促銷套路。

這套策略短期確實有用,但消費者的反應也在變化。每到雙 11、618、週年慶,大家的習慣已經不是「衝動購物」,而是「再等等,應該會更便宜」。這說明折扣正在失去原本的驅動力。數據也印證這點:會員平均每年消費比非會員高 12% 到 18%(Sobot,2025),代表真正的價值不在一次性促銷,而在長期留住的顧客。

同時,市場的投資方向也在改變。台灣忠誠計畫市場在 2025 年估值約 7.78 億美元,預計到 2029 年會成長到 12.8 億美元,年增率超過 13%(ResearchAndMarkets,2025)。這不代表折扣會消失,而是顯示「忠誠度」這塊正快速膨脹。問題在於:品牌能不能趕在市場洗牌前,找到更持久的方式留住顧客?


國際案例:忠誠不再只是「折扣」

美國:從折扣到訂閱

美國很多 DTC 品牌已經把重心轉向訂閱制。Amazon Prime 是最明顯的例子,但它的成功並不是單靠價格戰,而是把「便利」打造成一種上癮機制:快速配送、影音服務、專屬優惠全都綁在同一個生態圈裡。這讓消費者幾乎沒有退出的理由,因為一旦停掉 Prime,就等於失去整套生活便利。

這裡有一個關鍵數字:Amazon Prime 的會員續訂率常年維持在 90% 左右(Statista,2024)。對比一般電商的平均回購率不到 30%,這個差距幾乎是一記當頭棒喝。

更驚人的是背後的財務報告。Prime 會員平均一年消費約 1,400 美元,非會員則只有 600 美元(CIRP,2024)。這代表會員制不只是在「鎖客」,而是徹底改變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把本來零散的支出導向同一個平台。

數據也支持這個方向:忠誠計畫的平均 ROI 約 4.8 倍,頂尖品牌甚至能靠會員制讓年營收提升 15% 到 25%(Envive,2025)。但這裡也有一個隱憂:訂閱制的誘因一旦不夠強,顧客會瞬間轉身離開。Disney+ 在 2024 年就因為漲價與內容疲乏,導致全球流失超過 1,000 萬訂閱戶,這提醒我們,訂閱並不是「設好就能放著收錢」,而是一場持續的戰爭。

日本:體驗比折扣更有力

在日本,所謂 VIP 客戶不是靠便宜留住,而是靠「被重視」。百貨公司早就把這玩到極致。伊勢丹新宿店(Isetan Shinjuku)就有一套「外商會員制度」,提供高消費客戶專屬導購、獨立休息室,甚至能在營業時間前先行進場挑選新品。這些服務不會公開打廣告,只有達到特定門檻的顧客才會被「悄悄邀請」。

另一個經典例子是三越百貨的「外商卡」。據日本消費市場報告,這些高端會員只占總客戶不到 5%,但貢獻營收超過 30%。這讓百貨業者很清楚:折扣能帶來人潮,但真正的營收支柱來自少數忠誠的 VIP。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日本消費者對「限定」商品比折扣更買單。根據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的調查,超過六成的年輕消費者表示,他們更願意花錢在「限量合作款」上,而不是單純打折的商品。像 UNIQLO 與名設計師聯名的系列,每次上架都掀起排隊潮,就是因為那份「只有我擁有」的感覺,比便宜還有價值。

這些案例說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日本市場,折扣只是吸引人進門的手段,真正讓顧客留下來、反覆消費的,是「專屬感」與「被認可的尊榮」。


忠誠策略為什麼常常失敗?

表面上,忠誠計畫是電商和零售的「標配」,但實際上不少品牌推一兩年就荒廢。追查下去,背後有幾個共通的陷阱。

1. VIP 定義模糊,結果資源浪費

很多品牌喊著要經營 VIP,卻沒有清楚標準。到底是單筆金額最高?還是購買頻率最高?還是互動最活躍?
舉個例子:一家台灣時尚電商品牌,最初把 VIP 定義成「一年消費超過 2 萬的顧客」。但後來發現,這群人裡有些只是趁折扣季一次大買,平常對品牌毫無忠誠度;真正常常互動、願意分享社群內容的客戶反而被忽略。結果就是,資源花在錯的人身上,ROI 低得驚人。

2. 工具有了,策略卻沒跟上

導入 CRM、AI 推薦系統本來是好事,但如果只是照系統建議硬推播,消費者只會覺得「機械化又吵」。
根據 Sobot 2025 的調查,有超過 40% 的消費者曾因過度、不相關的會員推播而選擇退訂或卸載 APP。這說明問題不是技術,而是缺乏「使用策略」。一旦推播被視為「廣告垃圾」,忠誠度就會反向下滑。

3. 過度依賴折扣,養不出真正的忠誠

折扣是一種手段,不是忠誠的基礎。根據 Envive 2025 的統計,近 70% 的會員加入忠誠計畫的第一理由是折扣,但能長期留下的,通常是因為體驗或專屬感
台灣不少電商品牌的「會員日」幾乎就是「折扣日」。結果是,消費者只在打折時出現,平常毫無黏性。長期下來,品牌的會員價值被等同於「折價券發放系統」,完全無法拉高 LTV(客戶終身價值)。

4. ROI 沒算清楚,最後變成燒錢遊戲

忠誠計畫平均 ROI 的確不錯,大約有 4.8 倍回報(Envive,2025)。但這是指運作良好的案例。
許多品牌忽略了隱形成本:客服加班、專屬活動籌辦、禮遇商品寄送、系統維護費用。像某台灣大型零售商,推了一個「會員專屬生日禮」方案,結果光是物流和品管成本就吃掉大半預算,最後計畫縮水,顧客感受也大打折扣。


    有效的忠誠策略:數據給我們的啟示

    1. 把便利感做到極致

    便利不是口號,是消費者願意回購的關鍵槓桿。根據美國一份調查,近 70% 的消費者把「便利性」列為持續回購的主要原因。亞馬遜的「一鍵下單」就是經典案例,讓消費者少思考、少猶豫,自然而然就會多買。

    對台灣來說,便利感更多時候不是來自花俏功能,而是基本功。物流速度、退換貨流程、客服反應,這些如果順暢,回購率就能自然提高。反過來看,某些電商平台明明有會員制度,但退貨申請複雜、退款拖延,最後逼走的不是新客,而是原本忠誠的老客。

    2. 情感價值不能少

    忠誠不只是習慣,更是一種情感投射。Sobot 2025 的調查顯示,有情感連結的顧客比一般顧客價值高出三倍。這不是空話,Sephora 的會員社群就是最好的例子。會員不只獲得折扣,還能參加美妝課程、提前試用新品,甚至在社群裡交流心得。這些互動創造的是「被理解」的感覺,而不是單純的買賣。

    台灣很多品牌停在「會員點數」的階段,卻忽略了客服體驗、專屬訊息、節日關懷。結果會員數字漂亮,但真正的忠誠卻很薄弱。消費者要的不是數字遊戲,而是細節裡的溫度。

    3. 分層會員制度

    分層會員制平均能讓消費頻率提升 20% 以上(Smile.io,2025)。因為它抓住了人性裡的「晉升感」。星巴克 Rewards 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實驗室:消費者為了累積星星升級等級,不只是為了咖啡折扣,而是為了那句「你是金星會員」的認同。

    不過,分層制度也有陷阱。如果門檻設得太高,會讓中間客群覺得「永遠達不到」,反而降低參與感。像某些航空公司的哩程計畫,後來就被批評「只對常飛國際的少數人有用」,一般乘客完全被排除。


    4. 數據驅動的個人化互動

    忠誠計畫市場報告指出,未來成長最快的模式是「個人化推薦」與「遊戲化任務」。Nike 的 NikePlus 就是一個標準案例:不只是推產品,而是透過運動紀錄、專屬挑戰、任務完成的遊戲化互動,讓消費者覺得「品牌在陪我一起進步」。

    但這裡的灰色地帶是隱私。根據 GlobalData 的統計,超過 40% 的台灣消費者對「個人資料被過度追蹤」表示疑慮。這代表品牌在推個人化推薦時,不能只是拿數據當作「推更多廣告」的藉口,而必須給消費者合理的控制權和透明度。


    電商品牌的下一步

    忠誠度市場正在快速擴張,數據已經給了明確訊號:這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題,而是一場品牌競爭的主戰場。65% 的營收來自回頭客、會員比非會員每年多花 12–18%、忠誠計畫平均 ROI 約 4.8 倍,這些數字提醒我們,留住顧客往往比拉新更能撐起營收。

    折扣依然有它的作用。它可以是吸引注意、引導新客進門的有效手段,也是會員計畫裡的基本福利。但問題在於,如果品牌把所有資源都壓在折扣,顧客就只會在促銷時回來,平常完全沒有黏性。

    台灣品牌要突圍,關鍵不是丟掉折扣,而是找到「差異化的忠誠策略」。會員制要有溫度,不只是冷冰冰的推播;體驗式福利要設計得像專屬邀請,而不是一張人人都有的折價券;ROI 必須精算,因為每一分投入都要能換回更高的回購與更長的顧客終身價值。

    電商戰場早已不只是「誰折扣多」的比賽,而是「誰能讓顧客留下來」的長期競爭。忠誠度經濟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短期促銷與長期信任之間找到平衡。誰能把「忠誠」從口號變成制度,從數據變成行動,才有可能在下一波市場洗牌中站得住腳。


    參考資料


    已發佈

    分類:

    作者: